
【東籬】觸摸有溫度的古城建材(散文)
一
循著用巨大的方形青磚鋪就的即墨古城步道,登上古城的城墻,我便有了與兩千年前的青磚親密接觸的體驗感。
邈遠的春秋,逼近眼前;古色的城堡,安我思緒。顧不得臨風懷古,我被城墻館舍的建材吸引了。
我曾是瓦工,可惜我沒有砌一塊青磚于城墻上。我能夠面對這座現代建設的古城,產生了參與文明進程的愿望,特別興奮。余秋雨在他的《碧血黃沙》里寫道:埃及的“盧克索……創造過遠勝歐洲化和阿拉伯化時期的驚人文明,我們現在見到的,只是零星遺留罷了?!敝档脩c幸,我見到的是即墨古城得以精彩復原,不是碎片化,而是完整呈現。
即墨古城是仿古而建,地址設在秦建縣治的原址,一下子讓我有了反穿越的歷史感。其實,在古城墻上所見外圍都差不多的樣子,但我還是珍惜這種在歷史對比的空間上逡巡的感覺。古城占地43公頃,城墻周長約2300米。六米高的城墻將我抬起,有著雄視即墨城的檢閱感。
并非是初夏,我的腳板在發熱。這些原來壘建城墻的方磚,約40厘米的正方,厚度達8厘米。我俯身撫摸著青磚,仿佛覺得溫度從兩千年前徐徐傳遞而來。這是一次和有溫度的歷史接觸的游覽,盡管著當代衣衫,卻讓我邁出了穿袍戴冠的悠閑步履。我就像夾雜在古人中間,不必言語,腳步傳達出聲音,彼此默契,這種溫度,是我游覽別處極難體會到的。古城內,精致的古建,沐浴在日光里,淡定著,靜謐著;城墻外,鱗次櫛比的高樓,做了陪襯,日新著,喧囂著。兩種狀態,被一道城墻連接起來,并非隔斷。這算不算一種特別的溫度?把古代的遺留放進高墻靜苑,即墨人再來打造自己的未來,溫熱了歷史,燃燒了現代。作為建筑學家的林徽因說:“要想一想自己擁有的東西,它們是多么有價值?!蔽蚁?,即墨人就是以有溫度的情懷去對待即墨古已有之的歷史價值。我怎么也體會不出詩人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登幽州臺歌》)的孤獨悲愴滋味,和冰涼如寒夜的溫度。我感謝即墨人給我們創造的懷古空間。能夠在此尋根春秋,不能不說是即墨人用溫度給我們創造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傳奇。這處古城,并非為了旅游收費,進出無需分文,完全是一種敞開襟懷,把歷史真空變成立體的影像。記得麥克阿瑟將軍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了熱情,就會傷及靈魂?!奔茨嗽诓粩嘭S盈著靈魂,古城,便是他們熱情的靈魂的寄托了。我們可以說這是靈魂涅槃,也可以說是靈魂的復活。這是古人之幸,還是今人之幸?都有吧。
二
滿腹狐疑。宏大的古城墻,還有墻內的古建千余處,這些青磚到底有多少塊呢?無法量數??!秦始皇征勞天下,修筑萬里長城,舉力四海,而即墨人僅憑一城之力,在短短五六年間就能夠制出這么多的青磚,令人驚嘆?!妒酚洝防镉涊d蘇秦對即墨的評價:“齊有瑯琊、即墨之饒?!比缃竦募茨稽c也不輸春秋霸氣。我多么需要一個內行能夠陪我一行解說,想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林徽因說:“過不了多久我會去找你的?!蔽沂冀K記得她的溫柔和守信。他們一定愿做一個科普者,引領著我深度走進古建的精彩領域,無縫對接歷史,進行一次專業的懷古。有些潛意識里的想法,只有處于合適的地方才會被喚醒。
即墨,因臨墨水河濱而得名。掘取河中黑土,燒制青磚,疏河采土,壘磚成墻,在資源這么珍貴的今天,這種利用,無疑是最有環保生態價值的。我相信,即墨人在,就會快速創造又一個歷史的輝煌,自古及今,大智慧和大手筆,歷來是即墨人的驕傲。如果歷史再演進兩千年,后人當怎樣評價呢?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對接上一個兩千年,這也是一種薪火相繼的溫度,點亮的是中華文明的血脈與繁衍脈絡。文明并非是向誰去爭奪和索取,在自己的土地上,守護的智慧永遠是一種可以炫耀的力量。有一種穿越給我們的是驚悚的體驗,而在這座古城上,是對接的切近,仿佛自己就是血肉鮮活的古人,又是一個可以看透兩千年的洞徹者。
在六米高的環繞古城的城墻上行走,鳥瞰城內繁華,時代的溫度襲來,我只能以手機居高臨下留住這些精彩的影像。觸摸城墻的雉堞,目視那些沉厚的墩臺,環繞各城門上的望樓,沉浸在古色的溫度里,我懂得了即墨人保存和傳播文明的心,仿佛熱血也鑄在這些建筑上。古建,不是冷冰冰的材料堆砌,而是透著體溫的。
面對青磚黛瓦,我的心熱起來。我用什么來致敬這些散發著古溫的建材呢?唯有留下有溫度的詩歌吧。
一城古色夢不醒,黛瓦青磚溢暖流。
切莫偷攜憑紀念,存留即墨兩千愁。
三
我在古城的“環秀”城門出口,又找到了溫度的來源。青磚以不規則的布局鋪設在人行道上,青磚上有類似浮雕的文字——大窯、外窯、丁家莊、田家莊、康家莊、馮馬石、河東、南河、新人莊、辛家莊、社山浮、所山浮、墨島、斬山……幾百個村名,就像是為古城點燃的火把。我想,那些為修建古城的村民,那些村民的后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最有溫度的紀念吧。歷史的奠基,永遠是民眾,成為風云人物的,寥寥無幾,我們不能不看到歷史的背面,作為一個游者,應該把眼光和心中的溫度投向這里。
我撐開一把太陽傘,擋住了仰望城墻的視線,目光沉落于大地,把這些大小不一的青磚搬到這里,意味著什么?大地,永遠承載著一種可貴的精神。我不敢把腳放在這些浮雕著村落名字的青磚上,踐踏,玷污,都是我無比忌諱的。我用深情的目光和這些彌散著溫度的青磚對視。
最能從古城靜苑里的那些樣式各別的樓閣看到古色古香的氣息,這種氣息帶著煙火氣味,一下子把古城商都的韻味烘托出來。我站在城墻,俯瞰黛瓦屋頂,青光輝映,古樸而凝重;沐日浴輝,素雅沉穩。近處,燒制在黛瓦上的圖案隱約可見;縱橫交錯的排瓦,勾勒出幾何圖形,射向天際,營造出一種廣闊的視覺空間。檐頭前端的瓦當,鐫刻著云頭紋、饕餮紋、動物紋、文字紋等,仿佛是一個個古文字向我打開。古城多用蝴蝶瓦,據說這種瓦當已經傳承了近三千年。最不老的不是材料,而是顏色,歷久彌新的是青灰色,這是歷史的色彩。我有疑問,為何不用琉璃瓦?其實,即墨人是對即墨地域殘存的一些秦漢以來的建筑做了考察研究的,天啟三年(1623)的黃嘉善故居、黃培故居,以及傅家大院、楊家祠堂、準提庵、萬壽宮等,都集中體現了瓦當的古時舊貌,即墨人博采瓦當之韻,推陳出新,才有如今的古建屋頂如黑金一般瓦當的精美。遠不能及,若展臂可撫摸,我一定會探測出瓦當的溫度,不是窯制時的高溫,而是即墨人在仿古上的用心用情的尊重歷史的溫度。
保存文明的方式已經今非昔比了,兩千年后的今天,我們要從地下去發現殘存的瓦當殘片,兩千年后的將來呢?那時的人,一定會通過實物和記載,穿越至今,不必去連接那些歷史的殘片和碎角,我突然覺得將來人的幸運了。
四
仿古是一種復舊的藝術,但即墨人的仿古古城,沒有絲毫的造作和偽飾,我從夾道的門樓上近距離地觸摸到那些高不可及的瓦當,青色里泛著閃爍的幽光,瓦面上的溫熱瞬時輸入我的身體,我閉上眼,觸摸著凸起的文字符號和圖案,仿佛在觸摸漫長的歷史,歷史不必記在書頁,完全可以形象化地陳列,直觀而生動,古城就是這樣。我讀史籍,往往覺得遙遠而冰涼,歷史變成了一個個定型了的故事,而讀這些瓦當,就像翻開書頁,無比厚重了,風雨可以摧損,但不經歷風雨的洗禮,瓦當還有什么意義呢。明時,即墨人曾在這座古城抗擊倭寇,巨磚黛瓦細碎一地,古城被摧。我突然覺得即墨人是從那些瓦當殘片里撿拾出來,瓦當也記錄著屈辱的歷史。據說,在博物館里還有殘留的不同時期的建筑材料,已經成為文物。
瓦當是用來遮風擋雨的,并非為了橫遭劍戟炮火。我懂得了,復原這些瓦當,是為了靜穆和鎮守,和平的本色是靜穆安然,動瓦如動土,這原來也是一種宣誓,宣誓出“國泰民安”的聲音,大音希聲,原來如此。瓦當,無數次從即墨的泥土里復活,一墨拓印,用今天的溫度,訴說著曾經的滄桑。瓦當,也是置于屋頂的無數方精致可觀的硯臺,墨河水就是墨汁,書寫著鏗鏘的歷史文字?!镑臁焙汀澳眱蓚€意義多么相近的詞語,或許也是即墨人的匠心設計吧。藝術的創造從來都是有溫度的,我們賞讀古建,就應該用心用慧眼去讀出溫度來。從瓦當讀出昔時的繁華和蒼涼吧,這也是一種溫度,讓我們真正懂得古建本身發出的聲音。
從空中,到地面,我舍棄了那些在古城內仿建的館舍,看著地面上的鋪石。包括地下滲水裝置,皆用石頭。中華文明是從新舊石器時代走來的,是否是因為這樣的理由,古城拒絕一寸鐵器呢?排水眼是三枚銅幣相連,各枚中間的方眼鏤空,近圓弧處已同等間距鏤空四個方眼,以便排水。每塊“地漏石”沿一邊緣雕“即墨古城”字樣。史書上記載,即墨自古富饒,這是一種炫耀嗎?我覺得并非如此,他們留住華夏文明的符號的同時,也在表達著強城富邦的美好愿望吧。這種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既美好又有溫度的祝福。
地面需要太多的石料,完全使用新鑿理石也不是不行,但在這里,體現了新舊“互肩”的樣子,仿佛是一手牽著現代,一手挽住了歷史。即墨人從殘存的古城建材中,搜羅出可用的石料,稍加修整。那些石料上帶著各種紋絡,更有石料上留著密匝的眼窩,是不是這些石頭曾經飽受子彈的撞擊?我產生了懷舊的情緒,我們要記住的不僅僅是今日的繁華與整飭,還應該銘記當年的蹂躪與踐踏,這些石頭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原材料本身啊。
五
南城門題額“環秀”,城門外一側,有一巨大棋盤,精美的黑白棋子,分布其間,據說游人可以力運棋。我駐足一側,想即墨人的心思,是否在告訴我們,人生如棋,棋局千變萬化呢?每個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棋步,多么溫暖的期待??!
凡一種期許,都是有著情懷者才可發出的。教育的功能已經滲透在即墨城的各個地方。有孩子繞著棋子轉圈,我攝下他的影子,他在棋局中,我何嘗是站在棋局之外!觀棋者得到的不僅是生活的哲理,還有一種行走棋局的快樂。小小的孩子對黑白棋局有了如此興致,他在溫度里成長,而不是在“應該如何”里走步。有情懷的教育,可以傳久啊。
即墨人從來都是熱愛田園生活的,古城里,在合適的位置,留下那些田園的遺物,頓時讓人有著鄉愁的溫度感。
一盤粗糙的石碾,靜靜地蹲踞在內城墻一角,在看著每一個游人緩緩走過,無言鄉愁,鄉愁輕易近身入情。生活是有溫度的,這些鄉愁之物完全可以勾起人們的鄉思。幾面喂馬槽,注滿了水,里面開著灼灼的荷花睡蓮,紅紫相見,偶有潔白,真有“清水出芙蓉”之妙。荷花蓮花開在此處,別樣意味,不必一面荷塘,一碗水也要養活一株荷一面蓮,這是安定和美的象征,還有什么比這些物象更有溫度呢?是時代的溫度,也是情調的溫度。掬水花搖曳,似與我微笑,這是即墨人迎客的禮儀?我寧愿這樣認為。少見有解說員滔滔不絕,一切都待游城人自解吧。即墨人相信每一位游客讀得懂這些,這是一種信任的溫度,我分不出城內哪一個是即墨人,但仿佛都是主人,因為觀賞者都很用心目睹每一件陳設,每一座屋舍,每一處風景。
也有元寶狀的石槽,正面雕刻著各種吉祥圖案,水蓮幾葉,靜謐其間,真的個波瀾不驚啊。這個設計,透著即墨人“以美為寶”的心思。我想我已經讀懂了。如果把這四個字拿來送人,或許會拒之,而以形象讓人禪悟,實在是即墨人的高明處,如果沒有與人以暖的情懷,那就不可能有這一道風景。
六
我始終相信石頭是有溫度的。就像膠東半島海草房無一例外地使用石材建筑,因為海草房主認為石頭是有恒溫的。即墨人是把自己的歷史溫度雕刻在石頭牌坊上的,精致而唯美。
據《即墨縣志》記載,城內擁有石頭牌坊108座,古城之內有48座,同治年間還存38座,民國時期剩下31座。我想,即墨人對牌坊是情有獨鐘的,牌坊是為表彰某人的德行而設立的一種紀念性建筑物。據此,我走進了古城內的“學宮”和“考院”,即墨人,通過科舉走出的人才無數,不勝枚舉。我曾走過山東萊州,萊州走出進士140幾位,即墨遠超此數。據史料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瑯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35個宰相(也有人考證為92位宰相)、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186位文人名仕。一座古城,應該有眾多俊才的支撐,才名副其實。即墨人就是要把這些俊才作為古城的財富,予以褒揚,把溫度送給那些名流。
舉目牌坊上的構圖,仿佛在巡視中華吉祥物大觀,牡丹花、蓮花、菊花、梅花、大壽桃、卷草、舞龍、仙鶴、喜鵲、云紋、蝙蝠、麒麟……不一而足。江南有蘇繡,精致得美輪美奐;即墨有的是“石繡”啊,這種功夫完全可以和蘇繡媲美。
將美好雕刻于牌坊,將情感的溫度烙印在圖案上,表達出即墨人崇賢敬仁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