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hr7v7">

<form id="hr7v7"><ins id="hr7v7"></ins></form><noframes id="hr7v7">
<del id="hr7v7"><p id="hr7v7"></p></del>

    <address id="hr7v7"></address>
      <span id="hr7v7"><mark id="hr7v7"><mark id="hr7v7"></mark></mark></span>
      <em id="hr7v7"></em>

      江山文學網-原創小說-優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東籬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東籬】觸摸有溫度的古城建材(散文)

      精品 【東籬】觸摸有溫度的古城建材(散文)


      作者:懷才抱器 榜眼,26680.77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996發表時間:2023-06-19 00:05:43
      摘要:在即墨古城流連半日,顯得匆匆,太多的風景,不同于賞紅看綠,我特別喜歡。古城仿若一部大書,讓我盡述所見,實在困難,我就選擇一個角度寫寫我的觀感吧。


         循著用巨大的方形青磚鋪就的即墨古城步道,登上古城的城墻,我便有了與兩千年前的青磚親密接觸的體驗感。
         邈遠的春秋,逼近眼前;古色的城堡,安我思緒。顧不得臨風懷古,我被城墻館舍的建材吸引了。
         我曾是瓦工,可惜我沒有砌一塊青磚于城墻上。我能夠面對這座現代建設的古城,產生了參與文明進程的愿望,特別興奮。余秋雨在他的《碧血黃沙》里寫道:埃及的“盧克索……創造過遠勝歐洲化和阿拉伯化時期的驚人文明,我們現在見到的,只是零星遺留罷了?!敝档脩c幸,我見到的是即墨古城得以精彩復原,不是碎片化,而是完整呈現。
         即墨古城是仿古而建,地址設在秦建縣治的原址,一下子讓我有了反穿越的歷史感。其實,在古城墻上所見外圍都差不多的樣子,但我還是珍惜這種在歷史對比的空間上逡巡的感覺。古城占地43公頃,城墻周長約2300米。六米高的城墻將我抬起,有著雄視即墨城的檢閱感。
         并非是初夏,我的腳板在發熱。這些原來壘建城墻的方磚,約40厘米的正方,厚度達8厘米。我俯身撫摸著青磚,仿佛覺得溫度從兩千年前徐徐傳遞而來。這是一次和有溫度的歷史接觸的游覽,盡管著當代衣衫,卻讓我邁出了穿袍戴冠的悠閑步履。我就像夾雜在古人中間,不必言語,腳步傳達出聲音,彼此默契,這種溫度,是我游覽別處極難體會到的。古城內,精致的古建,沐浴在日光里,淡定著,靜謐著;城墻外,鱗次櫛比的高樓,做了陪襯,日新著,喧囂著。兩種狀態,被一道城墻連接起來,并非隔斷。這算不算一種特別的溫度?把古代的遺留放進高墻靜苑,即墨人再來打造自己的未來,溫熱了歷史,燃燒了現代。作為建筑學家的林徽因說:“要想一想自己擁有的東西,它們是多么有價值?!蔽蚁?,即墨人就是以有溫度的情懷去對待即墨古已有之的歷史價值。我怎么也體會不出詩人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登幽州臺歌》)的孤獨悲愴滋味,和冰涼如寒夜的溫度。我感謝即墨人給我們創造的懷古空間。能夠在此尋根春秋,不能不說是即墨人用溫度給我們創造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傳奇。這處古城,并非為了旅游收費,進出無需分文,完全是一種敞開襟懷,把歷史真空變成立體的影像。記得麥克阿瑟將軍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了熱情,就會傷及靈魂?!奔茨嗽诓粩嘭S盈著靈魂,古城,便是他們熱情的靈魂的寄托了。我們可以說這是靈魂涅槃,也可以說是靈魂的復活。這是古人之幸,還是今人之幸?都有吧。
        
         二
         滿腹狐疑。宏大的古城墻,還有墻內的古建千余處,這些青磚到底有多少塊呢?無法量數??!秦始皇征勞天下,修筑萬里長城,舉力四海,而即墨人僅憑一城之力,在短短五六年間就能夠制出這么多的青磚,令人驚嘆?!妒酚洝防镉涊d蘇秦對即墨的評價:“齊有瑯琊、即墨之饒?!比缃竦募茨稽c也不輸春秋霸氣。我多么需要一個內行能夠陪我一行解說,想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林徽因說:“過不了多久我會去找你的?!蔽沂冀K記得她的溫柔和守信。他們一定愿做一個科普者,引領著我深度走進古建的精彩領域,無縫對接歷史,進行一次專業的懷古。有些潛意識里的想法,只有處于合適的地方才會被喚醒。
         即墨,因臨墨水河濱而得名。掘取河中黑土,燒制青磚,疏河采土,壘磚成墻,在資源這么珍貴的今天,這種利用,無疑是最有環保生態價值的。我相信,即墨人在,就會快速創造又一個歷史的輝煌,自古及今,大智慧和大手筆,歷來是即墨人的驕傲。如果歷史再演進兩千年,后人當怎樣評價呢?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對接上一個兩千年,這也是一種薪火相繼的溫度,點亮的是中華文明的血脈與繁衍脈絡。文明并非是向誰去爭奪和索取,在自己的土地上,守護的智慧永遠是一種可以炫耀的力量。有一種穿越給我們的是驚悚的體驗,而在這座古城上,是對接的切近,仿佛自己就是血肉鮮活的古人,又是一個可以看透兩千年的洞徹者。
         在六米高的環繞古城的城墻上行走,鳥瞰城內繁華,時代的溫度襲來,我只能以手機居高臨下留住這些精彩的影像。觸摸城墻的雉堞,目視那些沉厚的墩臺,環繞各城門上的望樓,沉浸在古色的溫度里,我懂得了即墨人保存和傳播文明的心,仿佛熱血也鑄在這些建筑上。古建,不是冷冰冰的材料堆砌,而是透著體溫的。
         面對青磚黛瓦,我的心熱起來。我用什么來致敬這些散發著古溫的建材呢?唯有留下有溫度的詩歌吧。
         一城古色夢不醒,黛瓦青磚溢暖流。
         切莫偷攜憑紀念,存留即墨兩千愁。
        
         三
         我在古城的“環秀”城門出口,又找到了溫度的來源。青磚以不規則的布局鋪設在人行道上,青磚上有類似浮雕的文字——大窯、外窯、丁家莊、田家莊、康家莊、馮馬石、河東、南河、新人莊、辛家莊、社山浮、所山浮、墨島、斬山……幾百個村名,就像是為古城點燃的火把。我想,那些為修建古城的村民,那些村民的后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最有溫度的紀念吧。歷史的奠基,永遠是民眾,成為風云人物的,寥寥無幾,我們不能不看到歷史的背面,作為一個游者,應該把眼光和心中的溫度投向這里。
         我撐開一把太陽傘,擋住了仰望城墻的視線,目光沉落于大地,把這些大小不一的青磚搬到這里,意味著什么?大地,永遠承載著一種可貴的精神。我不敢把腳放在這些浮雕著村落名字的青磚上,踐踏,玷污,都是我無比忌諱的。我用深情的目光和這些彌散著溫度的青磚對視。
         最能從古城靜苑里的那些樣式各別的樓閣看到古色古香的氣息,這種氣息帶著煙火氣味,一下子把古城商都的韻味烘托出來。我站在城墻,俯瞰黛瓦屋頂,青光輝映,古樸而凝重;沐日浴輝,素雅沉穩。近處,燒制在黛瓦上的圖案隱約可見;縱橫交錯的排瓦,勾勒出幾何圖形,射向天際,營造出一種廣闊的視覺空間。檐頭前端的瓦當,鐫刻著云頭紋、饕餮紋、動物紋、文字紋等,仿佛是一個個古文字向我打開。古城多用蝴蝶瓦,據說這種瓦當已經傳承了近三千年。最不老的不是材料,而是顏色,歷久彌新的是青灰色,這是歷史的色彩。我有疑問,為何不用琉璃瓦?其實,即墨人是對即墨地域殘存的一些秦漢以來的建筑做了考察研究的,天啟三年(1623)的黃嘉善故居、黃培故居,以及傅家大院、楊家祠堂、準提庵、萬壽宮等,都集中體現了瓦當的古時舊貌,即墨人博采瓦當之韻,推陳出新,才有如今的古建屋頂如黑金一般瓦當的精美。遠不能及,若展臂可撫摸,我一定會探測出瓦當的溫度,不是窯制時的高溫,而是即墨人在仿古上的用心用情的尊重歷史的溫度。
         保存文明的方式已經今非昔比了,兩千年后的今天,我們要從地下去發現殘存的瓦當殘片,兩千年后的將來呢?那時的人,一定會通過實物和記載,穿越至今,不必去連接那些歷史的殘片和碎角,我突然覺得將來人的幸運了。
        
         四
         仿古是一種復舊的藝術,但即墨人的仿古古城,沒有絲毫的造作和偽飾,我從夾道的門樓上近距離地觸摸到那些高不可及的瓦當,青色里泛著閃爍的幽光,瓦面上的溫熱瞬時輸入我的身體,我閉上眼,觸摸著凸起的文字符號和圖案,仿佛在觸摸漫長的歷史,歷史不必記在書頁,完全可以形象化地陳列,直觀而生動,古城就是這樣。我讀史籍,往往覺得遙遠而冰涼,歷史變成了一個個定型了的故事,而讀這些瓦當,就像翻開書頁,無比厚重了,風雨可以摧損,但不經歷風雨的洗禮,瓦當還有什么意義呢。明時,即墨人曾在這座古城抗擊倭寇,巨磚黛瓦細碎一地,古城被摧。我突然覺得即墨人是從那些瓦當殘片里撿拾出來,瓦當也記錄著屈辱的歷史。據說,在博物館里還有殘留的不同時期的建筑材料,已經成為文物。
         瓦當是用來遮風擋雨的,并非為了橫遭劍戟炮火。我懂得了,復原這些瓦當,是為了靜穆和鎮守,和平的本色是靜穆安然,動瓦如動土,這原來也是一種宣誓,宣誓出“國泰民安”的聲音,大音希聲,原來如此。瓦當,無數次從即墨的泥土里復活,一墨拓印,用今天的溫度,訴說著曾經的滄桑。瓦當,也是置于屋頂的無數方精致可觀的硯臺,墨河水就是墨汁,書寫著鏗鏘的歷史文字?!镑臁焙汀澳眱蓚€意義多么相近的詞語,或許也是即墨人的匠心設計吧。藝術的創造從來都是有溫度的,我們賞讀古建,就應該用心用慧眼去讀出溫度來。從瓦當讀出昔時的繁華和蒼涼吧,這也是一種溫度,讓我們真正懂得古建本身發出的聲音。
         從空中,到地面,我舍棄了那些在古城內仿建的館舍,看著地面上的鋪石。包括地下滲水裝置,皆用石頭。中華文明是從新舊石器時代走來的,是否是因為這樣的理由,古城拒絕一寸鐵器呢?排水眼是三枚銅幣相連,各枚中間的方眼鏤空,近圓弧處已同等間距鏤空四個方眼,以便排水。每塊“地漏石”沿一邊緣雕“即墨古城”字樣。史書上記載,即墨自古富饒,這是一種炫耀嗎?我覺得并非如此,他們留住華夏文明的符號的同時,也在表達著強城富邦的美好愿望吧。這種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既美好又有溫度的祝福。
         地面需要太多的石料,完全使用新鑿理石也不是不行,但在這里,體現了新舊“互肩”的樣子,仿佛是一手牽著現代,一手挽住了歷史。即墨人從殘存的古城建材中,搜羅出可用的石料,稍加修整。那些石料上帶著各種紋絡,更有石料上留著密匝的眼窩,是不是這些石頭曾經飽受子彈的撞擊?我產生了懷舊的情緒,我們要記住的不僅僅是今日的繁華與整飭,還應該銘記當年的蹂躪與踐踏,這些石頭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原材料本身啊。
        
         五
         南城門題額“環秀”,城門外一側,有一巨大棋盤,精美的黑白棋子,分布其間,據說游人可以力運棋。我駐足一側,想即墨人的心思,是否在告訴我們,人生如棋,棋局千變萬化呢?每個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棋步,多么溫暖的期待??!
         凡一種期許,都是有著情懷者才可發出的。教育的功能已經滲透在即墨城的各個地方。有孩子繞著棋子轉圈,我攝下他的影子,他在棋局中,我何嘗是站在棋局之外!觀棋者得到的不僅是生活的哲理,還有一種行走棋局的快樂。小小的孩子對黑白棋局有了如此興致,他在溫度里成長,而不是在“應該如何”里走步。有情懷的教育,可以傳久啊。
         即墨人從來都是熱愛田園生活的,古城里,在合適的位置,留下那些田園的遺物,頓時讓人有著鄉愁的溫度感。
         一盤粗糙的石碾,靜靜地蹲踞在內城墻一角,在看著每一個游人緩緩走過,無言鄉愁,鄉愁輕易近身入情。生活是有溫度的,這些鄉愁之物完全可以勾起人們的鄉思。幾面喂馬槽,注滿了水,里面開著灼灼的荷花睡蓮,紅紫相見,偶有潔白,真有“清水出芙蓉”之妙。荷花蓮花開在此處,別樣意味,不必一面荷塘,一碗水也要養活一株荷一面蓮,這是安定和美的象征,還有什么比這些物象更有溫度呢?是時代的溫度,也是情調的溫度。掬水花搖曳,似與我微笑,這是即墨人迎客的禮儀?我寧愿這樣認為。少見有解說員滔滔不絕,一切都待游城人自解吧。即墨人相信每一位游客讀得懂這些,這是一種信任的溫度,我分不出城內哪一個是即墨人,但仿佛都是主人,因為觀賞者都很用心目睹每一件陳設,每一座屋舍,每一處風景。
         也有元寶狀的石槽,正面雕刻著各種吉祥圖案,水蓮幾葉,靜謐其間,真的個波瀾不驚啊。這個設計,透著即墨人“以美為寶”的心思。我想我已經讀懂了。如果把這四個字拿來送人,或許會拒之,而以形象讓人禪悟,實在是即墨人的高明處,如果沒有與人以暖的情懷,那就不可能有這一道風景。
        
         六
         我始終相信石頭是有溫度的。就像膠東半島海草房無一例外地使用石材建筑,因為海草房主認為石頭是有恒溫的。即墨人是把自己的歷史溫度雕刻在石頭牌坊上的,精致而唯美。
         據《即墨縣志》記載,城內擁有石頭牌坊108座,古城之內有48座,同治年間還存38座,民國時期剩下31座。我想,即墨人對牌坊是情有獨鐘的,牌坊是為表彰某人的德行而設立的一種紀念性建筑物。據此,我走進了古城內的“學宮”和“考院”,即墨人,通過科舉走出的人才無數,不勝枚舉。我曾走過山東萊州,萊州走出進士140幾位,即墨遠超此數。據史料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瑯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35個宰相(也有人考證為92位宰相)、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186位文人名仕。一座古城,應該有眾多俊才的支撐,才名副其實。即墨人就是要把這些俊才作為古城的財富,予以褒揚,把溫度送給那些名流。
         舉目牌坊上的構圖,仿佛在巡視中華吉祥物大觀,牡丹花、蓮花、菊花、梅花、大壽桃、卷草、舞龍、仙鶴、喜鵲、云紋、蝙蝠、麒麟……不一而足。江南有蘇繡,精致得美輪美奐;即墨有的是“石繡”啊,這種功夫完全可以和蘇繡媲美。
         將美好雕刻于牌坊,將情感的溫度烙印在圖案上,表達出即墨人崇賢敬仁的美德。

      共 6345 字 2 頁 首頁12
      轉到
      【編者按】此文是懷才老師又一經典力作,文中散發出的古典幽香氣息沁人心脾,令人如夢似幻,仿若墜入時空隧道,瞬間穿越,一睹兩千年前的即墨古城風貌,美哉,壯哉!作者循著方形青磚鋪成的步道,登上即墨古城的城墻,便有了與古老的青磚親密接觸的體驗。古城占地43公頃,周長約2300米。六米高的城墻將作者抬起,有著雄視即墨城的檢閱感。并非初夏,作者卻覺得腳板發熱,應是兩千年前的溫度徐徐傳來所致?;秀遍g作者夾在古人之間行進,有著披袍戴冠的儒雅和豪放。古城內精致的古建,與古城外鱗次櫛比的高樓相得益彰,美輪美奐。即墨人創造的懷古空間成了不朽的傳奇。這座古城,不收分文,敞開胸襟,歡迎每一位到訪者。即墨,以薪火相繼的溫度,點亮的是中華文明的血脈與繁衍脈絡。作者行于城墻之上,鳥瞰城內繁華,心中涌起萬千感慨。作者懂得即墨人保存和傳承文明之心,浸潤在這片古建上,裹挾著溫度和歷史的厚重感。作者被那塊塊青瓦深深吸引,還從古城靜苑里的那些樣式各別的樓閣嗅到古色古香的氣息,這種氣息帶著煙火氣味,一下子把古城商都的韻味烘托出來。即墨城的仿古藝術絲毫無造作之嫌,渾然天成。明時,即墨人曾抗擊倭寇,瓦當碎落滿地,那些瓦片上還記錄著即墨古城曾經的屈辱和即墨人不屈不撓的抗爭史。瓦當,無數次從即墨的泥土里復活,一墨拓印,用今天的溫度,訴說著曾經的滄桑。瓦當,也是置于屋頂的無數方硯臺,墨河水就是墨汁,書寫著鏗鏘的歷史文字?!镑臁焙汀澳眱蓚€意義多么相近的詞語,或許也是即墨人的匠心設計吧。即墨的石頭牌坊,將情感的溫度烙印在圖案上,表達出即墨人崇賢敬仁的美德。駐足“亞魁”牌坊,與之相關的人物故事,隨即被生動地演繹出來,真的是“精美的石頭會說話”。一磚一瓦,這些普通的建材,唯有在古城才有了溫度,才有了涅槃。作者本想帶走一塊廢棄的建材作為紀念,后放棄了,因為作者更愿意帶走古城給與他的溫度,帶走即墨人曾經的輝煌歷史。這些,都是作者重建美好記憶中的即墨古城的有溫度的建材啊。該文構思絕妙,視角獨特,筆法凝練,內容豐盈,思想深邃,思接千載,神游萬里。作者以一顆虔誠敬仰之心觸摸帶有溫度的古城建材,讓意念馳騁于時光曠野,追逐那些久遠的故事,訴說即墨建材的前世今生,感佩即墨人的熱血與勇氣,景仰即墨人的智慧與精神內涵,這里有著浩蕩綿長的文脈,書寫著將相賢達、才子佳人的傳奇。追古撫今,即墨人的磨難與幸福、屈辱與自豪,都融入了每塊建材,留下了厚重印跡,作者對這座古城發自肺腑地熱愛,尤其對古城的建材情有獨鐘。上乘佳作,盛贊才情,傾力薦讀,問候懷才老師創作辛苦了,謹祝夏安愉快!【東籬編輯:羅蓮香】【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306200001】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羅蓮香        2023-06-19 00:07:37
        該文構思絕妙,視角獨特,筆法凝練,內容豐盈,思想深邃,思接千載,神游萬里。作者以一顆虔誠敬仰之心觸摸帶有溫度的古城建材,讓意念馳騁于時光曠野,追逐那些久遠的故事,訴說即墨建材的前世今生,感佩即墨人的熱血與勇氣,景仰即墨人的智慧與精神內涵,這里有著浩蕩綿長的文脈,書寫著將相賢達、才子佳人的傳奇。追古撫今,即墨人的磨難與幸福、屈辱與自豪,都融入了每塊建材,留下了厚重印跡,作者對這座古城發自肺腑地熱愛,尤其對古城的建材情有獨鐘。深度美文,拜讀受益,問候懷才老師,祝夏祺!
      回復1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3-06-19 06:46:00
        謝謝羅老師的精彩編輯,辛苦了!這么長的散文,編輯起來,費事費力,真的讓懷才抱器于心不忍啊。本也未想寫這么長,只是一動筆,攬不住了??赡苁羌茨木适谷?,或者是我筆力不老道造成的。這次游覽即墨古城,所得甚多,也很有感慨,這是我在別處從未看到的景象??赡軐懠茨懦堑奈恼绿?,我不能重蹈覆轍,于是從建材的角度入筆,按照我的觀感,覺得這些建材很不易,是帶著溫度的。于此開掘,寫成了這個樣子??赡苁俏易鲞^瓦工,才有這樣的想法吧,哈哈,小農想法啊。謝謝羅老師給小文這么高的評價,視為激勵吧。遙握,問候夏祺,謹祝編創快樂,熱切期待羅老師的佳作!
      2 樓        文友:韓格拉圖        2023-06-19 06:20:42
        老師沒有去鋪排即墨古城如何如何壯觀、盛大,而是著筆古城的建材,從一磚一瓦一石去觸摸歷史的心跳,從而開始邊走邊看邊和古人對話,把即墨古城寫活了。有歷史的縱深,也有未來的想象,穿越時空,內容厚重,佩服老師的文筆,輕松駕馭,一路深情。其實,懷古思今的散文不好寫了,老師能另辟蹊徑,寫出自己的思索和風格,一定有豐富文史知識積累的強大支撐。當初看了題目,我還在想,這類題目該怎么寫下去,建材,還有點專業性?現在,顧慮打消了,老師又給做了示范,讀后收獲滿滿。拜讀學習老師大作,祝夏安,筆豐!
      帶著影子散步。
      回復2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3-06-19 06:52:18
        謝謝韓老師的美評鼓勵。的確,如果鋪排即墨古城的盛大繁華,那只能是一種再現吧,可能是會寫得拙劣,因為我們的文筆不如游客的眼光。所以,我在回家的路上就琢磨,如果把過程的溫度傳遞出來,想到那些建材,登上過程城墻,的確也是撫摸著那些青磚,感覺和古人在一起,于是有著這個角度,是否成功,不好說,但我希望寫出特色來。我是被即墨人制造了不可計數的青磚的舉動震驚了,不容易,這是一個創舉,這種感動也促使我這樣寫。遙握,問候韓老師夏祺,期待你的佳作,謹祝編創快樂!
      3 樓        文友:吳孟友        2023-06-19 06:42:51
        即墨古城仿古得以精彩復原,完整呈現。讀罷文章,也仿佛穿越了時空,見證了歷史,觸摸了古城的溫度,感觸到古城的靈魂,靈魂涅槃復活,這是古城之幸。即墨古城取材河中黑土,燒制青磚,梳河采土,壘磚砌墻,生態環保,創造即墨歷史的輝煌,點亮中華文明的血脈河繁衍脈絡,這是智慧和價值的體現。仿古是一種藝術,通過仿古,即墨人把自己的歷史溫度雕刻在石頭牌坊上,再現歷史,傳承文明,這是仿古的意義和價值。通過閱讀,我們不僅了解了即墨歷史,也了解了古即墨人的精神與智慧。題目新穎,構思特別,文采斐然。好文,拜讀學習,問好懷才老師,遙祝夏祺!
      回復3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3-06-19 06:59:12
        謝謝吳老師的美評美譽。的確如吳老師所說,兩千年的即墨古城地,歷經變遷,遺跡難存,如何復原,本身就是一個特別大的難題,且不說古城的規制要合乎曾經的樣子,其中的文化脈絡附著在每一塊建材,難以把握,這些對于我這個參觀者而言,就像天書,我無法駕馭,只能從建材入手吧,那些各處的介紹,和我親身感受,讓我覺得古城建材的溫度依然傳遞著,復原也是涅槃,涅槃是在火中,火中的建材是第一批投入的,我就寫建材吧,把那種難度寫出來,也把溫度出現出來。溫度產生智慧,這是我深切感受到的,就像興趣產生動力,一個道理。遙握,期待吳老師的佳作,問候夏祺!
      4 樓        文友:楓樺        2023-06-19 07:18:39
        文章以獨特的視角,去感悟遠古的文明,讓人覺得意境更加深遠了?,F代建材的應用,是一顆完美初心的詮釋,這顆心竟然與遠古的那顆心重合起來。修復與傳承是相輔相成的,是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用現代人的智慧與精神內涵,去續寫這條亙古不絕的人脈,是令人贊嘆的,是令人振奮的!拜讀老師的好文!
      回復4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3-06-19 07:24:54
        楓樺老師的點評是非常深刻的,我也是想表達出這樣一個主題。華夏文明,不僅僅是內涵上的延續傳遞,更有形式上的對接,這種對接,需要實力,更需要智慧和才情,于是便有了溫度。每個時代,都會創造屬于時代的東西,而即墨所創造的,是傳薪繼火的,是歷史的無縫銜接和傳承,這一點意義更特別。為了寫出特色,我從建材入手,希望可以看到當代即墨人的創舉和溫度。遙握,期待楓樺老師的佳作,謹祝創作快樂。
      5 樓        文友:李湘莉        2023-06-19 07:49:07
        寫古城,很難寫,容易掉入套俗??蓱巡爬蠋熡肋h都是另辟蹊徑,從不落套俗,視角永遠獨特,取材永遠豐富,辭意永遠從容,筆法永遠靈動,給人讀感永遠清新,永遠給人拍案叫絕的沖動!大贊才情,遙握問候懷才老師,謹祝夏祺!期待即墨系列!哈哈,別說我貪得無厭喲。
      回復5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3-06-19 07:55:28
        謝謝湘莉老師的永遠鼓勵!幾個永遠,應該是我追求的創作境界,臻于此境,實在不易,我努力追求吧。從建材入手,可能是我干過瓦工才有的視覺吧。希望這樣寫能夠給讀者帶來新穎的閱讀體驗。遠握,期待佳作,謹祝創編快樂!
      6 樓        文友:東風第一枝        2023-06-19 10:13:03
        《觸摸有溫度的古城建材》,是懷才老師滿懷溫度大愛,以精湛的文學表達與與古代的深刻的哲學思考寫就的一篇佳作!使當代的即墨與古代的即墨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尤其把人文的精彩的即墨推到讀者面前,入進心里!感佩超然的才情!
      回復6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3-06-19 16:38:22
        寂寞,是你我所在的膠東半島之明珠,我先你有幸開筆,東風老師有時間肯定會蒞臨的,一定會帶來精彩之作,希望看到東風老師筆下的靜默古城。浩繁的巨大工程,若無熱血和情懷,不可能建成,我十分欽佩即墨人的膽識和手筆。遙握,問候夏祺,感謝東風老師賜評。
      7 樓        文友:東風第一枝        2023-06-19 10:18:08
        留言第二行多打了“與古代“,三個字!予以糾正!
      回復7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3-06-19 16:34:59
        謝謝東風老師。那么點手下誤,一讀就清楚了,東風老師這么嚴謹,學習之。遙握,問候夏祺。
      8 樓        文友:雪胎梅骨        2023-06-19 10:31:27
        青磚鋪地,黛瓦置頂,一墨拓印,厚重、古樸的即墨古城,帶著春秋戰國的霸氣,帶著田單火牛陣的硝煙,帶著即墨大夫的剛直,帶著田橫五百士的悲壯,在懷才老師盡管身著當代衣衫,卻邁出了穿袍帶冠的悠閑步履的歷史穿越中,一手牽著現代,一手挽著歷史,向我們款款走來。這是一次有溫度的親密接觸,這是一段獨具匠心的懷古心得,這是一串豐盈厚重的歷史足跡……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那“環秀”的南門內巨大的棋盤,精美的黑白棋子,是否在告訴我們,人生如棋?每個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棋布。多么獨特的構思!多么溫暖的期待??!跟著梁思成、林徽因的腳步,那會是一次專業的紀念和懷古。跟著懷才老師的腳步,我卻涌起了一股詩意和豪情。昨日秦磚漢瓦,今朝悠悠詩情。懷才老師飽蘸墨河的汁水書寫的厚重文字,就像杜甫贊頌詩人庾信的那樣“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
      回復8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3-06-19 16:44:04
        梅骨老師的點評,充滿溫度,更是一則恣肆飛情的好文章。與古人牽手,一同巡城而望,想起梁思成,想起林徽因,可能是因為近讀《你若盛開蝴蝶自來》這本書有關吧,所以還覺得其中那些有溫度的句子,游覽古城一下子就被喚出。的確,即墨人還是在今天筆蘸墨水河之水,書寫了一部驚天泣鬼的大書,是立體的,值得好好觀賞,更值得站在這里去緬懷歷史。感謝梅骨老師的精彩點評,遙握,問候夏祺,謹祝編創快樂!
      9 樓        文友:簡柔        2023-06-19 10:55:46
        懷才老師此文寫得大氣豪邁,雄奇深厚,像一部史詩。懷才漫步古城,雄視千古,詩情流瀉,讓古城靈氣飛揚,通過青磚、石頭、棋盤、石槽等探索即墨歷史與文化的脈動,思索文明的本質,傳達著即墨人的仁厚與智慧,情懷、風度與性情。這樣的一個古城,古韻悠悠,韻味十足,實在讓人愛,找個時間我一定要去看看。
      回復9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3-06-19 16:34:05
        謝謝簡柔老師的美評。第一篇寫即墨古城,我的確不想逐一介紹古城內的復舊建筑,感覺平面的東西留給游者讀者自己觀察欣賞就夠了,很多潛藏的東西,并非每一個游者可以看到的,所以,我選擇建材入手,希望把這些青磚黛瓦等的溫度用筆掘開。用意良好,不一定做到,懷才努力為之了。遙握,期待簡柔老師的佳作,問候夏祺!
      10 樓        文友:雪胎梅骨        2023-06-19 11:19:02
        即墨這座古城,我并不陌生,它的故城應該就在田單的破燕處。即墨有太多的故事,太厚的沉淀,太重的背負。文中所描寫的那三枚銅幣相通的排水眼,既是實用,又是詩意,美到極處,好到極處。將美好的寓意雕刻于牌坊,將情感的溫度烙印于圖案,這是一座有歷史,又靈魂的城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生之年,一定到青島去走一走,到即墨去看一看。雪胎梅骨再度留言
      回復10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3-06-19 16:31:22
        謝謝梅骨老師的美評。的確,過程選址在春秋田單火牛陣破燕之處。我的《即墨懷古》已經寫好,在站在過程南門《環秀》火神樓處眺望并懷古。如梅骨老師所言,寂寞是一座有靈魂的城市,這個靈魂從春秋隱約而來,生生不息。退休之后,專訪古城也是值得的。遙握,期待梅骨老師夢想成真。問候夏祺!
      共 19 條 2 頁 首頁12
      轉到
      分享按鈕 成人无码视频
      <noframes id="hr7v7">

      <form id="hr7v7"><ins id="hr7v7"></ins></form><noframes id="hr7v7">
      <del id="hr7v7"><p id="hr7v7"></p></del>

        <address id="hr7v7"></address>
          <span id="hr7v7"><mark id="hr7v7"><mark id="hr7v7"></mark></mark></span>
          <em id="hr7v7"></em>